共计 24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比亚迪近期公开的一项专利(CN120503611A)引发了广泛关注,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先进的电控技术,实现一种更简单、更可控的车辆漂移体验,从而降低技术门槛,提升驾驶乐趣。
本文将深入解析其技术方案,并结合批判性视角,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设计缺陷,力求为您呈现一份全面且深刻的解读。
📄 专利基本信息
- 发明名称: 车辆漂移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申请号: CN120503611A
- 申请人: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解决痛点
传统的车辆漂移高度依赖驾驶员的精湛技艺,通过油门、刹车和方向盘的复杂配合打破后轮抓地力,这不仅难以掌握,且失控风险高。该专利旨在解决以下核心痛点:
传统漂移方式的挑战
- 技术门槛高: 需要驾驶员对车辆动态有深刻理解和快速反应。
- 控制难度大: 难以精确控制漂移角度和维持稳定状态。
- 安全性较低: 操作不当极易导致车辆失控或“甩尾过度”(Spin)。
本专利的智能辅助方案
- 操作简化: 驾驶员只需设定一个期望的目标漂移角,系统将自动辅助维持。
- 闭环精确控制: 实时监测并调整,确保漂移过程稳定可控。
- 提升安全性: 主动干预防止过度漂移,将车辆维持在预设的安全边界内。
🔄 核心技术方案:智能闭环控制
该专利的核心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它通过 “感知-比较-执行” 的逻辑,动态调整后轴扭矩与后轮转向,将车辆的漂移姿态维持在驾驶员设定的目标范围内。
[此处应插入技术流程图,展示“感知-比较-执行”的闭环控制流程]
其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
- 意图识别: 系统判断驾驶员是否有漂移意图。
- 状态感知: 车辆进入漂移后,系统实时计算当前的实际漂移角
β₀
。 - 核心比较: 将实际漂移角
β₀
与驾驶员设定的目标漂移角β
进行比较。 - 分级执行:
- 若
β₀
未超过β
,系统不干预,由驾驶员主导。 - 若
β₀
超过β
,系统立即启动分级修正策略,抑制过度漂移。
- 若
❓ 系统如何“读懂”驾驶员?
在整个控制流程中,系统首先需要准确理解驾驶员的意图。
1. 如何获取目标漂移角 β
?
目标漂移角 β
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基准。它并非由系统自动计算,而是由驾驶员通过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如中控屏)预先设定的期望值。这相当于驾驶员为漂移的“激烈程度”设定了一个上限。
2. 如何判断“漂移意愿”?
系统采用严格的多条件“与”逻辑来确认漂移意图,只有当以下六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会激活辅助功能:
- 指令明确:已设定大于0的目标漂移角
β
。 - 速度达标:车速超过预设下限。
- 档位正确:处于前进挡(如D挡)。
- 转向急促:方向盘转角大于阈值。
- 动力请求:油门开度大于阈值。
- 非制动状态:未踩下刹车踏板。
🏛️ 两大控制支柱:扭矩与后轮转向
当实际漂移角度 β₀
超过目标角度 β
时,系统会启动一套分级式的智能干预策略,其核心依赖于两个关键执行器:
1. 后轴扭矩调节 (主要手段)
作为首要和快速响应的控制手段,系统会立即降低后轴驱动电机的扭矩输出。这会减小驱动力,促使后轮恢复部分抓地力,从而直接降低漂移角度。调节量与角度差值正相关,角度偏差越大,扭矩降低越多。
扭矩调节量 (ΔT) ∝ |β₀ – β|
2. 后轮转向调节 (辅助/增强手段)
当仅靠降低扭矩无法快速有效地修正漂移姿态时(即角度差 β₀ - β
的减小速率过慢),系统会启动后轮转向作为强力辅助。后轮会朝着与车辆漂移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一个角度,产生一个侧向力来主动“拉回”车尾,极大地增强车辆的稳定性,快速将漂移姿态修正到目标范围内。
转角调节量 (Δδ) ∝ |β₀ – β|
⚠️ 批判性审视:三大潜在缺陷与安全隐患
尽管该专利构想了一个创新的控制框架,但在从理论走向成熟产品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缺陷一:重“维稳”而轻“起漂”,未解决用户的核心困境
普通用户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安全地让车辆漂移起来?”。然而,该专利的方案给人的感觉更像是:
“你先自己想办法漂起来,等你漂得太过火了,我再来帮你救车。”
- 缺乏引导性: 专利方案是被动响应式的。它虽然通过扭矩分配降低了起漂的物理门槛,但没有提供任何操作上的引导或教学。用户依然需要靠自己摸索和尝试那个关键的“起漂”瞬间。
- 控制的滞后性: 其核心控制逻辑是事后修正。对于一个连如何稳定进入漂移状态都不知道的新手,这个“事后”可能已经太晚了,无法有效建立用户的信心和驾驶技巧。
缺陷二:危险的β角设定与滞后的辅助逻辑构成安全隐患
这是该方案最致命的潜在安全漏洞,可以用一个场景来形容:“还没到求救线,就已经掉下悬崖。”
场景模拟: 一位新手用户大胆地将目标漂移角 β
设置为一个很高的值(例如50°)。他在弯道中笨拙地尝试,车辆在实际漂移角 β₀
仅达到35°时,由于速度过快和操作失误,横摆角速度急剧增大,车辆已产生不可逆的甩尾。然而,因为此刻 β₀ < β
,辅助系统始终处于“袖手旁观”的状态,最终导致车辆失控。
此安全漏洞源于:
- 忽略动态过程: 系统只关心漂移角度的 “幅值” ,而忽略了其 “变化率”(即横摆角速度)。一个缓慢达到的漂移是可控的,但一个瞬间产生的甩尾是即将失控的关键信号。
- 过度信任用户: 系统允许用户设定一个可能远超其驾驶能力和当前路况允许范围的目标值,却缺乏一套动态的安全评估与干预机制来防范于未然。
缺陷三(吐槽点):权利要求撰写的模糊性
在核心的权利要求中,多个并列的判断条件使用“顿号”分隔,而未明确使用“和”或“或”等逻辑连接词。虽然在专利法实践中,这种情况通常会被默认解释为“与”(AND)关系,但一份高质量的专利文件,其逻辑关系应当是自解释的、无歧义的,不应让读者依赖“惯例”来解读,这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为专利诉讼提供争辩空间。
💡 结论:创新的概念,产品化之路仍漫长
比亚迪此项专利无疑展示了其在车辆电控领域的深刻思考,通过扭矩矢量与后轮主动转向的协同控制,为“漂移平民化”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然而,从一份充满潜力的专利概念到一个安全、可靠且用户友好的量产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产品化方案必须弥补当前专利方案中的短板,尤其是要建立一套包含“起漂引导”的主动辅助逻辑,以及一套基于横摆角速度等多维动态数据的、更强大的安全冗余系统,才能真正将这份驾驶乐趣安全地交到每一位用户手中。